close

記憶中,我最早學烹飪,是初中時代的家事課,當時做「炸麻片」,材料為麵粉、鴨蛋、芝麻。四十多年前的學校,自然沒有專業廚房,想來該在一般教室,爐具可能還在燒木炭的泥爐;或許是煤油爐,真的是年代久遠,對那些瑣碎的器具早就忘光了!我回家做過幾次,在那缺少零嘴的年代,這種簡單的點心,還頗受家人的歡迎,只是鴨蛋和植物油在當年還是昂貴的食材,我那敢常做!

珍珠丸也是初中時代家事課教的,由於材料和肉丸相仿,只是加了糯米,很容易做。可是我家還是少做,原因是當時還沒有電鍋,為做蒸菜要浪費很多煤油,對錙銖必較的軍人家庭,這種既花錢,又要剁碎肉,還要費火的家常菜,自然不列為考慮。

我第一次正式上烹飪課,是在高雄師大前身的師院婦女社,參加者不是在師院服務的女性老師、職員,就是眷屬;烹飪老師在婦女習藝所、高雄學苑教中餐。記得大家最想學的是能上檯面的「大菜」,原因是三十多年前,軍公教人員待遇很差,教授的薪水比不上跑船的水手。當時餐廳少,消費又高,如果家有客人,上館子吃一頓,可能花掉半個月的薪水,所以不管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都希望趁機學幾道能待客的大菜。

高雄師院當時只有文學院、理學院,並沒有家政系,所以我們的烹飪教室,利用學生活動中心的一隅(該中心早拆掉重建)。臨時搬了瓦斯桶、瓦斯爐和鍋、碗、盤、杓……廣東籍的烹飪老師,教的菜自然以粵菜為主。至於學費加材料費的多寡,真的是時間久遠,早忘得一乾二淨。

老師要在短短的兩小時,示範一至兩道大菜。那時台灣人的飲食觀念,還存在大魚大肉的階段;雞、鴨還是餐桌上的要角,因此老師教的大菜,不是豬肉,就是雞、鴨、魚;烹調方式多半需要油炸,再紅燒、煙薰。多油、多鹽是最大的特色。

我們站在爐灶四周,看老師將生的食材,經過一道道手續,轉變成能上檯面的大菜。記得老師曾說:「大菜其實不難做,材料好怎樣做都好吃!」回想起來,當時情景和看電視烹飪相差不遠,只是我們有問題,可以隨時請教老師;其次,還可以品嚐佳餚的滋味。上這種烹飪課,回家不照樣炮製,廚技絕對不會進步。

     我在那次烹飪課學會做「八寶扒鴨」、「薰魚」……只是這些菜都需要先炸再烹調,我總嫌麻煩,加上老公說:「妳們學這些菜很不實用,其實最難做的是『小菜』,小家庭最需要的也是『小菜』。」於是我不再複習那些菜,而「八寶扒鴨」曾是我參加聚會時的拿手好菜,每回都被眾人搶食一空。

     又過了幾年,我和友人到高雄學苑學西餐,老師是位徒弟出身的四餐師傅,每次上課都需要太太和一位高足做助手。這位小學畢業就入行的老師,靠著自我的努力,不僅會說英語,還能閱讀與西餐相關的英文詞彙。

     一期十二堂課,我們學了多少西餐料理?二十多年前的往事,腦海中的記憶有些模糊。我記得學過炸薯條、法國土司、義大利醬、玉米濃湯、煎魚排、牛排……救國團的烹飪教室較專業,老師在台前解說,學生座椅呈階梯狀,每排的人都能看得一清二楚。做好的食品,我們都可以品嚐,西餐老師比中餐老師大方。這是我和在學苑學中餐的朋友,比較賞味食物多寡,得到的結論。

     總結我學烹飪的經驗:袖手旁觀的看老師表演,回家後不照著步驟演練,廚藝無法進步,最多只是知道美味是怎樣變出來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