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年前,家協為外籍和本籍姐妹開了成長課程。有天同學帶來一盒喜餅,裡面有傳統中式大餅;也有個別包裝,看來精緻高貴的西式餅乾。她以朋友夫妻對女兒訂婚喜餅各有所好,爭執不休,最後以中西合璧的方式解決,說明夫妻各退讓一步,換得家庭和諧。

     下課後,這兩盒教材變成大家的午茶點心,個別包裝的餅乾人氣旺,中式大餅因沒有水果刀,要吃的人自己掰一塊,因而乏人問津。一位越南同學說:「這種大餅越南的樣式很多,柬埔寨比較少。」

     也因為她這句話,我觀察她們吃餅乾的情況,發現除了我們這幾個台灣媽媽吃大餅外,她們根本不看不碰中式喜餅,所以最後西式餅乾全部吃光光,喜餅竟然剩下五分之四。

     這雖然只是一件極微小的事,我卻讀到她們對西洋、工業產品的崇拜與喜愛;對傳統食品的不屑與冷漠。想想在越南、柬埔寨華人多的國家,這種大餅該是庶民常吃的便宜食品,帶有濃濃的土味,也代表不時髦。她們來台灣是為追求更佳的生活品質,當然對早已吃膩的鄉土喜餅不再青睞。

     記得大陸開放探親之初,我和友人偕伴回唐山探親。有天早上我有事,友人和親戚逛市場。事後她敘述市場見聞,她說看到炸得酥酥脆脆的麻花,希望買來嚐嚐看!沒想到親戚嫌土,硬是帶她去買貴又難吃的麵包。這就是未開發地區一般人的價值觀!

     我又想起某友人說的故事,她的同事以為買昂貴又營養的小麥胚芽饅頭孝敬高齡老父,該受歡迎。結果「好心被雷打」,他那生長貧窮年代的北方老父,那曉得雜糧饅頭在今天已是健康食品,誤以為兒子捨不得花錢,居然買自己童年早吃怕的粗食來奉養,真是不孝極了!因而拒吃小麥胚芽饅頭。

同樣住在台灣的父子,卻因對食物的認知與經驗,產生這麼大的誤解。想想外籍姐妹覺得美味的食品,可能在我們眼中是不健康,最好少吃為妙;而我們覺得有本土味、小時候滋味的美食,在她們眼中則覺得「落伍,老家多的是……」根本不屑一顧。

     人與人相處,食物是溝通的最佳橋樑,偏偏也是最主觀的,這就是所有外籍姐妹嫁來台灣最難適應的地方。我想能了解彼此的飲食習慣,坦白說出何種食物是地雷,同在一屋簷下的生活,也就容易多了!

(此文寫於2007年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