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最近聽廣播,主持人和來賓談到精品基金的績效欠佳,取笑投資者對精品的迷思。我覺得主持人未免落井下石,因為僅僅一年前,她還在該節目中大力鼓吹聽眾與其買名牌包,何不買名牌基金!

     說到基金,她又說:基金和股票一樣,漲了要賣,便宜再買回。很多人以為基金沒有風險,是不對的!

然而也是她,大力提倡買基金可快速致富,她的節目就是鼓勵聽眾買「基金」!好長一段時間在節目中都有快速的「購買基金不保證賺錢;以往的績效不代表未來獲利!」廣告詞。

當大多數基金績效都是賠的今天,她居然毫不愧疚的「虧」那些相信她的聽眾。我突然悟出:原來財經媒體,是另一個詐騙集團,而金融機構也是其中一員。當他們要推出基金或衍生商品,理財專員就得負責銷售,於是舖天蓋地的利多消息四處傳誦。在一窩蜂效應下,人人趕搭基金巴士。

可嘆的是:絕大多數聽眾和觀眾,盲目的相信金融基構的媒體代言人,卻不知看到、聽到的是置入性行銷。

至於理財專員,銀行選才的標準是外貎七成,專業三成,這也是我一直不信任理財專員,決不和他們打交道的理由。我想到金融機構,處心積慮的想把存戶帳內的錢挪走,於是以重利,引誘怕得罪行員的老實人,購買連理專都搞不清的金融商品。

善良的存戶,從未意識到銀行業務的改變,賣金融產品的回扣,是營運獲利的重要來源,他們成為理專眼中待宰的肥羊。

接著我想起三十多年來,我遇到的金融詐騙案件。第一次看到報紙的投資廣告,就是張克東的芝麻酒店招募小股東。記得條件很誘人,我向外子提起此訊息,他回說:「那麼好賺,老闆為什麼將好處讓給不相干的陌生人!」

     投資者起初嚐到甜頭,但再過兩三年,芝麻財團宣告倒閉,甚多投資人血本無歸。事後我才知,一位友人在該公司投資不少,儲蓄付之一炬。

     二十二年前,台灣的利率不高,當時中山大學教授在文化中心有場演講,題目是「低利率時代的投資策略」,內容是把財產分成三大塊,三分之一買房子;三分之一投資股票;三分之一儲蓄。

聽完演講,我的感慨是:這根本是為有錢人而設的題目,因為如果手上只有五十萬,三分之一能幹啥!如今回想往事,覺得自己真是後知後覺,因為當時我如果聽完演講就去股票,可能賺大錢,那時股票才七百多點,一年後股市大漲,直漲到萬點。

     如果那時我就身陷股海,一定賺嗎?也不一定!但有點能肯定,那就是孩子的教育,以及我的作文班都會疏忽,因為一心不能幾用,何況全民瘋股票時代,股友一談就沒完沒了!那有時間關心子女和工作呢?

     在股海波濤洶湧年代,投資公司應運而生。那就是每投資十五萬元,每月可拿7500元的利息。有什麼行業如此賺錢,能付如此高的紅利?我總覺得是走在鋼索上的投資,沒敢心動。但在軍公教界,卻是風起雲湧,奮不顧身的跳進錢坑。好景不常,沒幾年,投資公司一家家倒閉,很多人畢生的積蓄都成了廢紙。

     也在那段時間,在「購買加州土地,即可移民美國」的大看板,在各主要街頭豎立;也在平面媒體向讀者招喚……於是想當美國地主的人,毫不考慮的簽約。妹妹朋友是律師,認為買加州土地有法律保障,可以放心購買。我看了中文條文,只有一個疑點:土地沒過戶,怎麼能證明那塊土地是我買的?一塊地是不是賣很多人?都是未知數。

     弄不清的買賣不要碰,我拒絕當美國地主的機會,也因此逃過一劫。悲慘的是:雖已證明加州土地是場騙局,可是買主和銀行的簽約具有法律效果,款照扣,似乎扣到貸款付清。

     幾年一晃就過,在台幣貶值,美金直漲的年頭,有個朋友報我一個買海外保險的良機。我和業務人員交談,發現那張大餅大得不可思議,更令我疑慮的是:明明說是賣保險,怎麼像投資公司的說客,一直強調30年~50年後的收益有多少?我當然不敢投入,後來才曉得那是非法吸金的保單,客戶沒有任何保障,好像後來也出事。

     這幾年,電話詐騙集團極囂張,騙錢的方式一直變化,讓人極端痛恨這群歹徒。卻沒人想到金融機構、投資公司竟然是披著羊皮的大野狼,想盡辦法吃掉你的存款!

     陳文茜在廣播中談世界經濟,她說:「美國金融界根本就是騙子,他們發明的衍生金融商品,把一樣東西換個名稱,再換個名稱,重覆賣幾次。那些經理人坐擁高薪,亞洲各國的政府和投資人倒大楣……。」

     想通了跨國財經專家的真面目,再回想耶穌對我們的諄諄告誡,如「積寶藏於天上」;「賺得普天下,卻喪失生命,對你有何用!」……

我想如果將注意力放在追求真理與永生上,相信上主必會降福我們,除了享受心靈的平安外,物質生活也不虞匱乏。(註:寫於美國金融危機時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