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俗語說:「富過三代才懂吃飯穿衣!」我很同意此觀點。以唐魯蓀談吃來說,他如果不是皇室之後,有機會遍嚐富豪及世家的家廚美食嗎?也因為懂吃,他對各地食物的特色觀察入微,能留下記錄,造福廣大的讀者。

     如今美食報導成為平面及電子媒體,甚至網路上最夯的題材,連公部門也以推廣夜市及各地小吃來招徠觀光客。於是孩子或友人會抱怨,媒體報導的店,引來不少人排隊,東西卻難吃得很。我總是毫不意外的回說,早就料到,原因如下:

      第一是現在年輕的記者,很多人連媽媽的菜都吃不到,泡麵、便當、營養午餐是他們的主食,他們的味覺早被食物添加劑麻痺,對什麼是美食,基本上是無知。而對中外美食的定義更搞不清,他們的舌頭沒有擔任守門員的資格。

其次,可能是篇付費的廣告,但以新聞形式出現,也就是所謂「置入性行銷」,最新說法是「業配」,通篇報導的形容詞、感想多於對食物的描述。這類美食報導最愛用誇飾法,於是再難吃的小吃,不是誇張成「天下第一味」,就是好吃得要掉眼淚。

第三,可能是店家為報導者特別精心製作,不敷成本的頂級佳餚。報導者的確吃到令人驚豔的美食,可是不是你我!

第四,不合自己的口味,這是非常主觀的感覺。一個不吃辣的人,絕不喜愛麻辣火鍋,卻不能說麻辣火鍋不好吃。再說臭豆腐,有人愛吃極了,但對外國人就是災難。

還有,那就是記憶中的古早味,習慣那滋味的人愛得不得了,但對沒有歷史記憶的異鄉人或年輕人,不見得會欣賞。以我來說,高雄市鹽埕區許多有名的小吃,我吃過只覺得尚可。當地一位耆老坦白承認:「味道真的不怎麼樣,食客在意的是消失的古早味。」

現在年輕人習慣上網找餐廳,再看網友的評論。對於這種方式我也有意見,因為現今年輕人多是吃速食長大的一代,他們對傳統美食懂多少?只要新奇,餐廳氣氛好,都可稱為美食。

一些常在媒體亮相的美食家,他們推薦的名店,拍出的美食照片,看來都令人垂涎三丈。如果我們走進同一家店,點相同的一盤菜,往往發現味道也不怎麼高明,量比圖片少,價錢卻是五星級,直覺上了美食家的「當」。

     事實上,美食家吃到口的菜,和你所點的菜,除了菜名相同外,呈現的風味絕對不同。因為廚子的手藝和用心,以及食材的好壞,才是味美的關鍵,老饕兼記者或專業部落客光臨,在老闆再三交待下,廚子能不精心烹調佳餚!

     這種心態連山上的原住民也學得唯妙唯肖,前陣子我和朋友到原住民的民宿吃飯,老闆娘說:「有位騎重型機車的背包客,受公部門委託,到本縣各民宿做匿名訪員。我和他聊天,套出他的真實身分後,特地為他做超好吃的原住民美食!」

     她一直抱怨公部門不事先告知,害她差點就出糗!雖然我們再三強調,公部門這樣做是對的,可是她聽不進去!當她確認我們不是隱名食客,於是賣我們一桌比台北市中心還貴的合菜。

這就是「米其林」美食評等,能博得全球饕客重視的理由,因為他們的評鑑員,都是隱名食客。且不同的評鑑員,多次上門品嚐,味道和服務都合乎水準,才能列入一顆星。所以走進「米其林」推薦的餐廳,絕不會有上當或受歧視的感覺。

台灣的美食家,卻是敲鑼打鼓,呼朋喚友的到餐廳欣賞美食,他們當然能吃到超水準的美味。因著他們的報導,餐廳打響知名度,接著人潮滾滾而來。有的店家抱著不撈白不撈的心態;也有店家對不斷湧入的食客,體力無法負荷,結果就是品質一落千丈。這也是許多消費者,對美食家掛保證的有名餐廳食物,大感失望的理由。

     看了「千面美食家」,才知道美國美食記者和餐廳主廚或老闆鬥智,為了不讓報導的餐廳有「中樂透」的感受。記者為了解餐廳真相,必須變成情報員;或川劇的變臉演員,不讓業者發現。這種美食報導的可信度,自然令讀者信任。

說了半天,我的結論是各種美食報導都有陷阱,不能盡信!我想出外覓食,何不採隨緣的心態,碰到色香味俱全的佳餚,為自己的幸運鼓掌;萬一吃到不合胃口的食物,也不會因期望高,失望更大!更不會有「乘興而去,敗興而返」的失落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