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年前去山西五台山旅遊,晚上在懷台鎮吃飯,走到一家以「憶苦思甜」菜為號召的小館。由於對彼岸文革時代,百姓究竟吃啥感到好奇,於是我們叫了一盤不便宜的傷痕菜,記得名字好像是「柳葉芽拌xx」。

     菜上來了,怎麼看都是涼拌樹葉。好奇心最重的我,帶頭挾一口菜,哇!真是苦不堪言。我的驚嚇讓同桌的家人都不敢伸出筷子,那盤菜就原封不動的還給店家。

     沒想到最近台灣開始流行的眷村菜,似乎有此意味。我看了一些報導,把貧窮的歲月,收入極微薄的軍人家庭,家庭主婦以少少的錢,填飽一家人肚子的菜視為美食,我是不苟同。

     記得小時候眷村很流行空心菜兩吃,就是炒菜葉;莖切絲炒辣椒。當我看到越南媽媽拿小刀將空心菜莖刨絲,加入湯麵中,我總是聯想到兒時眷村媽媽的巧思。老實說這種作法,只是菜葉和莖的口感不同,如果談味美,沒有足夠的佐料,其實並不好吃。

     那時奶粉是奢侈品,普羅大眾最常喝到的是美援的脫脂奶粉。印象中,不管小學或教會幼稚園的廚工,每天總會拿個大鐵鎚,從結成硬塊的奶粉桶(袋)中,敲些奶塊煮成牛奶給學生喝。我讀國小時,只有瘦弱營養不良的同學才有資格喝牛奶。我一點也不羨慕,因為奶味太恐怖,沒得喝是幸運!

這種過期N年的脫脂奶粉,煮出的牛奶,以現在人的眼光,連給動物喝都要猶豫。可是在貧苦時代,算是珍貴的補品,否則收費昂貴的教會幼稚園,怎能博得家長青睞呢?

再說小時候教會發放的牛油,我對那股腥臭味厭惡至極,情願被爸媽責罵,也不願嘗一口。我曾經聽說那是牛油而非奶油所以腥臊,當時也相信。現在我想它該是奶油,不然為何有那麼多脫脂奶粉用來救濟?只是奶油放太久,又沒有在空調中保存,它早就走味加變質。無知加貧窮,再加上對美國食物的崇拜!不也吃得開開心心。

     有段時間我待在天主教機構,該單位有不少美援麵粉,使用前都要過篩,不是為鬆弛麵粉,而是篩掉麵粉內的小黑蟲和蟲卵。那種麵粉基本上都有一股霉味,在物質貧乏的年頭,那樣的麵粉用來做麵條、包餃子、蒸饅頭,甚至市面上的麵包店,也用它做土司麵包、蛋糕。

     難怪在我的記憶大海中,年輕歲月時麵包、牛奶、奶油都很難吃,我不會想回到過去,吃那些過期食材製造出的洋味。同樣的,在以吃飽為前提的時代,特別是散佈全台的眷村中小吃店,能做出多少美食?

幾年前我回到清水眷村,吃碗家人口中難忘的擀麵,我覺得味道普普。坦白說眷村菜就像「憶苦思甜」菜,吃的是懷舊,而非食物的滋味。

只是你的美食記憶和我的不同,進到嘴裡的感覺自然迥異。所以別被名人為眷村菜代言,就陷入那是另一種「美食」的迷思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