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前,我和高市作家去江南旅遊,有天到蘇州附近的興化小鎮吃當地鄉土餐。服務員端上一盤白白的雞蛋,我正為突然出現一盤白煮蛋納悶時,作東的主人笑著說:「小心這種雞蛋!」

原來這不是普通的白煮蛋,而是已受精,孵化失敗半雞半蛋的雞蛋,當地人叫「旺蛋」又名雞仔蛋,安徽人叫「鳳凰蛋」。如果蛋內有頭有腳和羽毛的胎兒雞,叫「喜蛋」也叫毛雞蛋。如今又出現「活珠子」,是直接把正在孵化的健康雞蛋製成旺雞蛋,全是整雞。南京人的吃法是鹽水煮旺蛋;上海人則是五香醬油煮蛋。

那天端出來的蛋,看來是南京做法。敢吃的大陸作家嘗後說:「雞蛋內沒見到羽毛。」我看該是「活珠子」。想當然,我們沒勇氣嚐試旺蛋或喜蛋,更不想體驗它的滋味。

據說南京的女孩特愛吃「旺喜蛋」。原因除了味美外,而且很補,女孩則看中牠的養顏功效。因為蛋在孵化期間,營養增強,內含胎盤素,改善胃腸功能,抗衰養顏。

李時珍時期,就有吃「旺雞蛋」的習俗,說是可補陽益氣,對女性頭暈、婦女病等病症,有一定療效。南京人相信:吃枚「全雞」蛋,等於吃隻老母雞。或許這就是在南京的大街小巷,旺雞蛋遍地開花的緣由。

而以往南京吃旺雞蛋的畫面如下:小煤爐上支個溫吞吞的大鋼鍋,裡面裝滿白煮蛋。鍋邊圍坐一圈人,「活雞」、「半雞半蛋」、「活珠子」的叫聲此起彼落,老闆就根據旺雞蛋或沉或浮的樣子,一抓一搖,十拿九穩。如果打開蛋殼發現不符合要求,食客可以免費再要一個;食客通常把蛋殼一剝,椒鹽一蘸,連吸帶啃,不要片刻,早已是一地雞毛和蛋殼了。
     我在江南第一次見到喜蛋,以為只是江浙人的特殊嗜好,上網查資料,才知上海、安徽、江西人都吃「喜蛋」。萬萬想不到開始接觸東南亞配偶後,赫然發現菲律賓、越南、柬埔寨三國的新移民姐妹,都愛吃鴨仔蛋,也就是江南的喜蛋。

只是東南亞姐妹吃的是鴨蛋,不是孵化失敗的淘汰品,而是特地將孵了1518天,快孵化成雛的鴨蛋用開水煮熟。前鎮的金雞越南店出售鴨仔蛋,有位幼稚園老師買蛋要孵化成雛,老闆說可以孵出小鴨,但很難養大。

東南亞姐妹吃鴨仔蛋,先敲開蛋殼,加入鹽、胡椒等調味品,以小匙羹挖來吃。吃的時候可見小鴨的骨骼或羽毛。相傳鴨仔蛋非常滋補,對婦女有保存青春的功效。這也是越南女人坐月子時的主要補品。

我總覺得喜蛋和鴨仔蛋有些關聯,更懷疑南方諸國嗜吃鴨仔蛋的源頭在江南。只是從何證明呢?那天在誠品書店,「寫給美食的情書」標題吸引我,隨意翻閱,一眼見到有關鴨仔蛋起源的詩詞,於是買回這本書名「小河淌水和過橋米線」。

     這段話如下:江浙一帶吃喜蛋的歷史可以遠溯到唐朝,新唐書地理誌說:「江南道蘇州吳郡土貢鴨胞」。有人分析這個鴨胞就是喜蛋,也就是鴨餛飩。宋朝周密在他的詩裡提到「跳上岸頭須記取,秀州城外鴨餛飩。」

元代方回「聽航船歌」也說:「爭似梢公留口吃,秀州城外鴨餛飩。」這幾句詩反覆提到秀州(嘉興)城外鴨餛飩。可見那時嘉興城外的鴨餛飩非常有名。

清詩人朱彝尊做「鴛鴦湖棹歌」詩,其中有:「鴨餛飩小漉微鹽,雪後壚頭酒價廉。聽說河豚新入市,蔞蒿荻荀急須拈。」

看來東南亞人吃鴨仔蛋,似乎更合乎古人的傳統。江南人為何將鴨蛋改為雞蛋,又是我想破解的謎。誰能告訴我答案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