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到內蒙旅遊,對我來說是意外,只因呼和浩特距離大同很近,到了山西不順便去蒙古看看,實在可惜。至於在內蒙能看到什麼?由於資料的貧乏,事先更是一無所悉,我們只知道內蒙天旱,「風吹草底見牛羊」的景色,可能見不到。

     旅行社為我們安排的「希拉穆仁草原」,雖然要翻山越嶺,原來要半天的行程,如今因舖設柏油路,不到兩小時就到達草原。意外的是,那天是八月十五日,是草原上的蒙古人,一年最大的節日,當天在寨子舉辦「那達慕草原大會」,在古代是為感謝上天保祐一年豐收的日子。

我突然發現,台灣的原住民,以往的豐年祭大多在八月十五日,意義和蒙古相仿,如今較固定在那天舉行祭典的有鄒族、魯凱族。漢人過的中秋節,也是同一天,只是為農曆,我猜在西曆未普遍前,八月十五日是各族群共同的慶日,後來才因西曆的流行而脫鉤。

     大會開幕典禮預定九點開始,我們九點半到會場,沒見貴賓坐在司令台上,原來大會還未開始。我想起這點和台灣原住民的時間觀念相仿,那就是凡事都拖拖拉拉,比預定時間晚半小時~一小時是家常便飯。

      趁大會還未開始,我到會場四周逛逛,第一個震驚是處處見得到重型摩托車,小貨車也不少,就是蒙古人傳統的駿馬,竟成為稀有的交通工具。接著就見到著蒙古裝的參與者,拿著手機和朋友連絡。這個畫面和我們從小印象中的蒙古人,未免差距太大。

     會場周遭紮了不少蒙古包,個個都是封閉的包,想來是為遠處趕來的蒙古同胞而紮的。人多的地方,必定有小販,我希望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攤販,見到的卻是開小貨車,賣蘋果、海棠、梨、礦泉水、餅乾等食品。說來和台灣見到的小販沒多大差異,不同的是語言和物品。

      參加大會的團隊進場,每支隊伍都有其特色,最受注目的自然是馬上英雄隊;摩托車隊看來很拉風,我總覺得失去蒙古人的傳統精神;很多隊伍都穿上傳統蒙古服飾,使得進場成為賞心悅目的「服裝、道具」秀。

     大會開始,以普通話為主,間雜蒙古話,我想起多次參加打耳祭、五年祭等原住民活動,如果是族內活動,儘管經費來自官方,開會的語言仍是當地話,我這不懂原住民語言的人,只好在那發呆,事後再打聽內容。

     草原大會的開幕儀式和台灣原住民的打耳祭大會實在很像,隊伍到齊後唱國歌。在台灣唱國歌時立正,待奏起國旗歌時,國旗才冉冉上升。那天國旗隨國歌上天,倒把我嚇一大跳,也覺得好奇怪,感覺上似乎不夠莊嚴,這也是習慣使然罷!

     開幕式倒很簡單,很快的就結束,圍觀的群眾紛紛四散,我們的地陪說:「沒有表演節目,下午三點再來看賽馬。」憑我從小到大參加各種慶祝大會的經驗,既然有代表隊,又繞場一周,肯定會有表演節目,所以我堅持不走。果然,十分鐘後表演節目開始,觀眾立即衝到司令台前,看小朋友的舞蹈表演。

     我覺得很奇怪,主辦單位為何不把當日活動節目表貼在司令台,讓所有的來賓一目了然,曉得活動內容,有些人才不會錯失欣賞節目的機會。其次,既然有表演活動,為何不以繩子把操場圍起來,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才不那麼勞累,三番兩次要觀眾退後。當馬上英雄比高下時,因場地要大,他們再度吃力的推開人肉屏風,真是辛苦極了。

    我想起多次參與,和這種類似的原住民豐年祭活動,主辦單位事先把整個會場以石灰圈起來,再替參加表演或競賽的團隊,繞著會場搭休息室。如果經費足,休息站以茅草為頂,竹片為籬;經費少就租塑膠帆布篷。至於觀眾只能在白圈圈外活動,如果走入會場,廣播就夠了,不必動用工作人員。

     幾個歌舞表演結束,騎馬高手比賽前有陣空檔,我又不安於等待,再一次在會場四周逛逛。我走到司令台附近,見到一個穿傳統蒙古裝的小女孩,我問她那件衣服是自家做的?買的?花多少錢?小女孩直搖頭,告訴我是借來的。我再細看那件蒙古服的質料、手工、裝飾,都覺得很粗糙,要不了多少錢。

     接著我再觀察觀眾,除了表演者穿蒙古服外,幾乎沒有人穿上傳統服。三十年前,我在阿里山鄒族部落,看他們的豐年祭,就是如此畫面。同時在台東縣有位瑞士修女看阿美族豐年祭,發現該族的傳統服飾很好看,可惜大多數阿美族人不穿族服。修女打聽之下,才知他們早就拋棄傳統服飾,修女原是家政老師,於是為阿美族人設計服飾,教該族婦女剪裁及製作,如今阿美族人的祭典或各種活動,人人都以穿傳統服飾為榮。

廿年前,我到魯凱族部落看豐年祭,在觀眾中見到不少穿著傳統服飾的村民,讓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。如今南部的排灣族、魯凱族、卑南族、達悟族的祭典或婚喪喜慶,滿場都是穿著傳統服的族人,明顯的和漢人區隔。可是中北部族群,至今仍對傳統服飾不欣賞,甚至有些原住民還認為穿「古裝」是丟人的事。

就因為原住民以身穿傳統服飾為風尚、為榮,也因此養活了許多女紅高手。我認識好多位專門縫製原住民服飾的女師傅,她們每人頭上都有一片天。所以在南部原住民的慶典、聚會,在會場外可見到聞風而來的小販,除提供男女老幼的傳統服飾外,也提供婦女想DIY所需的珠子、貝殼、繡線等。

以往我都是透過鏡頭,看賽馬或馬術表演,不是比速度,就是比姿態優雅。蒙古人賽馬的花樣,對我們來說,可是新鮮透頂。蒙古好兒郎在馬上,不僅比速度,更在馬上彎腰,將放在路上的東西掠奪。騎術好的人,才能既維持好儀態,又能搶東西,可見蒙古人的馬上功夫,絕不是浪得虛名。

另一種傳統搶奪「羊屍」的競賽,羊屍彷彿籃球,兩隊人馬想盡辦法搶奪,儘管有人搶到,對方隊友都可以從他的手下搶走。由於他們以一隻已處理過的羊皮佯裝羊屍,隊員搶起來較輕,也較容易從別人那裡奪取,感覺上表演味濃,缺乏真實感。

果然,最近有則報導,證實我的想法正確,該文談到阿富汗神學士神權倒台後,狂野、殘暴、有時鬧出人命的傳統運動「布茲卡希」再度復活。該遊戲的玩法有如打馬球,一群青壯男子騎馬搶奪無頭的小牛屍身,任何一隊隊員,只要把黑色的無頭小牛屍身,丟進比賽場邊兩個圓圈中的一個就算得分,代價是必須承受敵隊隊員的無情衝撞、馬鞭抽打、及承擔失足落馬,死於馬蹄下的風險。

想來蒙古人早已遺忘傳統祭禮,更不重視傳統服飾,至於開幕大會的表演,都嫌太粗糙,所以整個會場,缺少濃郁的蒙古風味。讓觀光客只覺得來看一場蒙古演員表演的「秀」,偏偏又不太精彩,節奏和秩序更是雜亂無章,這也是我看完當天開幕典禮,心中最大的感嘆。

註:此行約在2001年前後,照片日後再上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