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幾年前,我在社大的文化視窗課中,認識幾位東南亞姐妹。處久了,得知越南和柬埔寨姐妹聚會時,很喜歡吃一種煎餅。好奇的我問她們是什麼?答案是:「有種現成的粉,調一調,煎成餅,很好吃。」

後來在外配中餐班,我見到越南姐妹煎這種餅,印象中黃色的薄餅,放了大堆綠荳芽,再加一隻沒剝殻的蝦。我直覺這種餅很難吃,連嚐都懶得嚐,也一直不知它的名字。最近,我終於知道它的大名,琳鳳和觀妹為這種餅取名「蝦薄餅」;而我的兩本越南食譜,一本叫「越式煎班燒」;另一本則叫「蝦肉薄餅」。

 

上課那天,有人自動少看個「薄」字,以為它就是「月亮蝦餅」,琳鳳說:「泰國的月亮蝦餅切八塊,一點都不像月亮,卻叫『月亮蝦餅』;越南的蝦薄餅像月亮,名字卻沒有月亮,真奇怪!」

     有聯想力的學員,從它的造型,立刻聯想到像日本的「蛋包飯」,我覺得外表真的很像。至於中時美食記者稱它為「合菜戴帽」,我認為有點牽強,因為長得不太像。

     看過蝦薄餅的材料和做法,我認為它和越南春捲是一家人,甚至可說是姐妹檔。差別在於春捲的皮包入生菜、米線、肉片、蝦仁、香草;而蝦薄餅則是先煎餅,餅內有豆芽、肉片、蝦仁,然後拿生菜包餅和香草再沾魚露。

儘管食材重疊性高,卻創造出口感清爽的越南春捲;講究柔中帶脆的蝦薄餅。說來越南人的生活智慧,真是不可小覷!

課前得知煎薄餅的皮不是現成的粉,而是當場調配,覺得很棒!上課時,觀妹說娘家都是現磨在來米,用在來米粉算是取巧了!原來粉漿中加入椰漿、薑黃粉,難怪餅是黃色。而粉漿中加入蔥花,我覺得是華人的習慣。我總覺得煎薄餅是北方人南下後帶來的食物,只是將麵糊換成米糊。

     一大鍋粉漿,我們總要試試!在炒菜鍋煎薄餅,我發現越南姐妹撒粉漿時,從鍋的上方往下淋;而我們做中式煎餅,則習慣將粉漿從鍋中央往四周擴散。我試著以傳統做法來煎餅,真的沒有從上往下的方法好用!如果我沒有實操,可能無法發現這種差異。

 

     如何吃「蝦薄餅」?對台灣人來說,真是一大挑戰。有位台灣姐妹到越南店,叫了份蝦薄餅,以吃蛋餅的想法啃完餅,最後剩下一盤青菜,也留下「蝦薄餅」不好吃的印象。

     所以我們請觀妹教大家吃蝦薄餅。從她的示範,我們才曉得蝦薄餅要煎得酥脆,一大片生菜,夾一小塊餅和幾片香草,再沾上魚露汁,才能享受它的滋味。觀妹再三強調要一小口一小口的吃,於是圍桌吃蝦薄餅,成為家庭的快樂泉源。我也懂得為何越、柬姐妹喜歡聚會時,選擇煎餅的理由。

 

     回家後,我把以往拍攝的越南食物照片調出,發現早就和它打過幾次照面,只是沒人指導,台灣人那知要拿生菜包煎餅吃;越南姐妹又不好意思更正,所以沒發現它的存在。在餐會出現的「蝦薄餅」,從起鍋到食用,在空氣中待了一段時間,餅的脆度早就軟化,即便吃法正確,想來也不美味!

(後記:有次和阿貞談「蝦薄餅」,她說脆的是順化口味;南越是軟餅。看來最後一段談到的「蝦薄餅」,本來就是軟的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