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教堂閒置空間成為梅山村民暫時的家後,由於就在我家附近,不去當義工,就太對不起我的好奇心了!

因為去得晚,起初先拍些照片,後來打雜,最後被告知去守「物資供應室」,也就是倉庫管理員。我在值班前先到倉庫觀摩,看到四壁堆滿的物質,以及幾位同樣值班的部落青年。他們是物資室的開張元老,有什麼東西,放在那裡?他們都很清楚。

按常理來說,物資室有這幾位熟悉貨物的勇士,實在不需要志工參與。可是他們有輪班制,經常要做挑伕,把外界贈送的物資扛入,所以偶而出現「空窗」的現象。平地志工至少在那時,可發揮遞補功用。我這個插隊的志工,除非物品在眼前,否則常是一問三不知,真是在「狀況」外的肉腳!

     物質室內的東西進出頻繁,以為貨物將空,沒想到幾小時後,滿坑滿谷的補給來到,這裡真是流通業實習的好地方。外界送到教堂的物資都有登記,拿走東西的人也要簽名,這是很好的規矩。我對負責調度重任的余遠親,那種有條不紊,任勞任怨的精神,感到敬佩。

     我值班時,最常出現的是小朋友來找調味奶,這是所有小孩的最愛,不到一星期,幾十箱調味奶全消失了;各種不同口味的餅乾,是小孩的第二愛,也是小孩食慾欠佳的元兇。可是不管大人或小孩,他們都不喜歡「營養餅乾」,偏偏這種可以充饑的乾糧,外界還捐助不少。

泡麵是廣受大人、小孩歡迎的食物,卻也是布農族最不願承認的事實。因為有個媽媽說,小孩從山上到山下,每天都吃「維力炸醬麵」,下山後還是吃不膩。好幾次吃飯時,看到婦女先吃碗泡麵,才再去吃正餐,她們竟把泡麵當開胃菜!泡麵又偏愛碗麵,因為不必洗碗,而一包包的泡麵,也是物資室關門前才搬走的。

桃源村民最不愛的是八寶粥,這還是從值班的布農青年口中得知。他說:「大家都不愛吃,冰在冰箱都沒人動,除非沒有礦泉水,又口渴得很,就以八寶粥代替冰品!」果然,在村民離開的前晚,沒人愛的八寶粥,落到慢動作人的手中。

     燕麥片及各種沖泡即可吃的麥粉,是平地上班族和中老年人偏愛的食品,卻是梅山人的拒絕往來戶。因為知道他們對此種食品的成見,在免費「拿到飽」那晚,志工再三強調它的好處,營養又方便,適合老人吃。由於行銷成功,阿嬤們半信半疑的把東西抱走。

     布農族老少對食物的好惡,有明顯的差異。中老年人多半習慣傳統食物,而在平地讀書的青少年胃口,幾乎已全面西化,因此培根、炸雞塊、漢堡、冰淇淋等都是超愛吃的菜餚。難怪物資室幾箱進口蕃茄汁,阿公阿嬤視若無睹,年輕人則如獲至寶,一箱箱搬走。

     救援物資中,衛生紙是最基本也是用量最大的民生必需品。當掃廁所的婦女來拿衛生紙時,余遠親立刻告訴值班人「要拿抽取式衛生紙,因為她們不會用平版衛生紙,一拿就是一大疊,很浪費。」

     評價最兩極化的該是「女性免洗內褲」,在「拿到飽」當時,看到兩箱免洗褲沒人拿,我一直向阿嬤推銷。她們除了猛搖頭,還不滿的說:「這是什麼內褲,一流汗褲子就爛了!不好穿!不要!」第二天早上,幾個前晚沒趕上「樂透搬」的年輕女子,到物資室尋寶。她們一眼看到兩箱沒人愛的免洗褲,問明可以拿後,不用十秒就瓜分殆盡。

     毛巾、牙膏、牙刷、洗衣粉每個人都愛;而乾洗手、優碘等醫藥用品因不了解,放在他們眼前都沒人要。那幾天不下雨,輕便雨衣也沒人要!另一種不受青睞的東西是「包大人」(即成人紙尿片),原因是沒有老人需要此物。

     最叫我吃驚的物資是女性胸罩和束褲,兩樣都有尺寸限制。奇怪的是,銷路竟然不錯!幾乎都沒有存貨。

     記得八七水災後,母校烏日國小教室看整村被洪水淹沒,住在教室的災民。那時的救援物資還是美援的麵粉、奶粉和舊衣服;貧窮的民間,還沒能力支援救助受災的同胞。如今從源源不斷的物資,我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愛心,更對台灣的富足感到自豪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