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年前,友人病危住進安寧病房,我曾多次探訪。由於她的癌細胞已蔓延至腦部,醫生一直給她服用鎮靜劑,因此她常處於昏睡中,這是我對安寧病房的初體驗。

     老公因長期營養不良導致水腫入院,醫生鐵口直斷是肺癌末期,希望立即治療,比如化療、放射線治療。我們認為先有體力才能向病魔宣戰,不同意馬上積極治病。於是醫生就把病人打入放牛班,巡視時最重要的一句話是「何時離院!」

     就因醫生的肺癌診斷書,老公被聖功醫院護理之家的醫生擋在門外。我們在無奈之下,只好住進該院的安寧病房。的確,安寧病房的硬體設備很好,護理人員很親切,很關懷病人,然而當我們離開後,再也不想去安寧病房。

     為什麼?許多有資格住安寧病房的病患,因健保有天數的限制,於是成為各家安寧病房的人球,半個月滾動一次。這對不喜搬動的老公,簡直是酷刑,因為他只想在一個安靜的病房調養身體。

     其次,安寧病房的主要功能似乎只是止痛,麻醉藥劑供應無缺。偏偏老公並不痛,讓醫護人員「英雄無用武」之地,於是他成為沒有服務成就感的局外人。以我們的經驗,難怪很多人要說安寧病房=等死病房,更正確的叫「止痛室」。

     安寧病房另一個讓我不能苟同的地方是「真不安寧」,先說雙人房的室友,如果疼痛不堪,連止痛藥都止不住時,呻吟、吼叫是必然。但對病情較輕的另一人及家屬,除了同情外,更是另一種折磨!

     其次,如果室友已處於瀕死階段,他的至親好友紛紛來訪;家屬不時為錢財的處理而討論或爭執,病房宛如他家的客廳,一波接一波的聲浪,強迫隔鄰的病患及家屬傾聽。這種出於人情、人性的噪音,想來每間安寧病房都會出現!

     安寧病房有不少熱心的志工,隸屬不同團體。於是佛教徒、基督徒和提供飲料、點心的志工不時在各病房走動,喜歡熱鬧的病人和家屬自然歡迎。可是對想寧靜且不受干擾的病人和家屬,就成為困擾;此外,不同的志工問相同的問題,總讓家屬有被窺伺或同情的不舒適感。

更可怕的是:週日下午三小時的卡拉OK時間,愛唱歌的志工及家屬,一首接一首的唱個不停。由於能到康樂室歡唱的病人不多,於是將擴音器調到最大的音量,讓每間病房的人都能享受「噪音」。我不懂,安寧病房的醫護人員憑什麼認為大家都愛卡拉OK呢?

     老公離世後,我重讀趙可式博士的「安寧伴行」,她認為安寧的概念應該是:……從疾病初期一直到最後死亡,醫學上持續有可為者為支持性治療與緩和性治療。……可是我們的經驗,卻是「放牛吃草」的醫療態度。沒有醫護人員會和家屬談病人未來的情況。

真正讓我們對病人臨終有心理準備的人,反而是護理之家的主任,以及基督徒的看護。不是安寧病房的病房,卻做到支持性治療,又讓病人享受最後的寧靜,這真是很奇特的經驗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