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我得知友人將帶領布農族朋友,到印度做志工,並體驗當地人的日常生活。英文能力極爛的我,絕對不敢單獨到印度自助行,這種固定在加爾各答,住青年旅館,以路邊小餐廳為主,出外則以步行代車的苦行方式,正合我意,於是歡歡喜喜加入他們的行列。

  由於我們只在印度待七天,又坐了一天的火車,再加上吃了四頓中國飯,所以真正在印度普羅餐廳吃飯的次數,不超過七次。就因為經驗不算太多,我把與台灣餐廳迥然不同的地方寫出,和讀者分享我的觀察心得。

  我們在加爾各答第一次去吃飯的印度餐廳,據說是各國自助旅行者和志工公認「俗又大碗又美味」的餐廳。它雖位在鬧區,卻像在人行道搭的違章建築。我們進入狹窄的店,桌椅都很樸實,不久我就發現有個洗手台,旁邊還有肥皂。起初我以為這是「國際飯店」,為外國人準備洗手設備。

  後來才發現,每家餐廳都有洗手台。再看印度客人洗手,哇!比SARS肆虐時,衛生署教大家洗手程序還仔細。印度人為什麼如此重視飯前洗手?原來他們至今仍以手抓飯,右手是餐具,當然要乾淨,也因此餐廳不會主動擺叉子、湯匙。而困惑我兩年的謎,在餐廳找到答案,那就是印度既窮又髒,可是在聞SARS色變的期間,該國竟沒有一個病患!原來大家都有飯前、飯後洗手的好習慣。   

  我們在三個不同都市的不同餐廳吃飯,第二個發現是這類平價餐廳的餐具,都是鐵製品,我感覺都是不繡鋼。所以餐桌上擺的是鐵杯,端上來的是鐵盤,有圓盤,楕圓盤之分,以及鐵湯匙。我的直覺是這類餐具不易摔壞,後來卻體會「易洗、不易藏污納垢」是印度人偏愛「鐵餐具」的真正理由吧!

咖哩和炒飯.JPG 

  目前台灣只有少數餐廳敢開放廚房,讓食客參觀製作過程。印度的餐廳廚房,根本不設限,食客愛怎麼看就讓你看個夠。我向來對廚房有興趣,自然不放棄偷窺的良機,還公然拍了照。也因此,我發現印度北部至今仍以煤炭做燃料,久違的煤球都在每家餐廳出現,難怪總覺得印度空氣特別混濁。

印度餐廳廚房.JPG 

  其次,每家廚房都有大批的工作人員,最重要的工作是揉麵。麵糰揉好後,將一部份麵團,分成幾個小球,擺在大鐵盤內。客人點餐後,廚師可立即擀出一張張的餅,做出成不同口味的餅。想當然,每家餐廳廚房都看得到一大盆白麵團,麵板上除了乾麵粉外,一定有擀麵杖。

餐廳所有的食材,都是從市場買來,由工作人員剝皮、剁、切……。所以雖然只有十張桌子的小店面,廚房至少有六個大男人在幹活。因為廚房工作繁雜,餐廳幾乎沒有外場人員,多由掌櫃兼任,他的工作也不過是在鐵杯內倒冷水。

反觀台灣,幾乎沒有一家小餐廳會買蝦來剝殻;買活雞、活鴨來宰殺。大部份生鮮食材,多經過商人代工,送來就可直接下鍋;有些簡餐店,根本以大包裝的調理食品代替廚子。大多數小餐廳,通常只有一個主廚,再加兩個助手,

  說到印度餐桌上那杯冷水,不管旅遊書或識途老馬,都再三警告台灣人「千萬不可喝,因為那只是自來水或地下水,小心感染傷寒、霍亂……進口礦泉水才是最安全的飲用水。」所以幾乎沒人有勇氣喝店家提供的水,我們都辜負餐廳的好意。

  客人點完餐,廚子才開始照表操作,於是做餅的人在麵團前擀麵做成餅;做菜的人則開始在大鍋內丟下食材。現做現煮自然耗費時間,印度人更奇怪的是,一定要把所有的咖哩做好,放進小鐵盤內,才會端上桌。餅也如此,每桌的餅一起上來。於是吃一頓飯,要有耐心等待的心理準備。

  我不知道印度其他都市餐廳對肉類的限制,卻得知在加爾各答市,所有餐廳的菜單上,不許出現豬肉及牛肉。原因是該市回教徒極多,回教徒不吃豬肉;大多數的印度教徒則不吃牛肉。為了公平及避免尷尬起見,這兩種肉上不了檯面。華僑的中餐廳,也得遵守此規定,但事先預定,就可吃到這兩種肉。

  所以在印度餐廳吃的咖哩,一般說來只有蔬菜、雞、魚三種選擇。另外一種選擇該是選不同的咖哩,比如黃咖哩、紅咖哩……。我從光顧過的幾家餐廳,感覺印度人把所有的菜都混在一起煮,四個人點不同的菜餚,可能是肉類和蔬菜的差別,以及咖哩味道的不同。除非有人點炒飯、烤雞,否則每人都是一個略有深度的鐵盤,再配兩張薄餅。餐廳似乎不賣湯,食客只能配可樂、優酪乳。

  說到價格,因我不是總務,對實際價錢並不清楚,誠實的領隊付了第一頓午餐錢後,開心的說:「我們幾十人吃一頓飯的錢,換在台北的印度店,不夠兩個人享用!」

在物價便宜的地方,吃當地普羅大眾的日常食物,價格都很低廉,味道又非常道地。這種物超所值的享受,只有自助旅行者,才有機會品嚐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